凯发k8一触即发
> 全国招聘公告 > 教学面试 > 绿色制造:政策要更细,金融支持要跟上

绿色制造:政策要更细,金融支持要跟上-凯发k8一触即发

发布时间:2024-01-05 22:39:19来源: 19333647

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仍面临巨大挑战,只有实现绿色转型才有利于城市碳减排。

2023年12月21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强调,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稳妥推进工业领域碳减排,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全面推广绿色制造。随后的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发布,提出要强化绿色低碳发展,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到2027年,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2022年,《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在国家层面提出,以重点行业达峰为突破,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2023年,各地纷纷细化相关政策,在加快清洁能源替代、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等方面,积极推动制造侧降碳。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梳理了2023年制造业绿色转型大事件(18件事,11座城市),并邀请赛迪研究院节能与环保研究所节能与绿色能源研究室主任赵越,总结2023年制造业绿色转型值得关注的关键词,展望2024年各地在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中应重点聚焦的方面。

2023绿色制造大事件

分布式光伏

• 3月,广州发布《广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加快发展新能源,加大力度推进太阳能开发利用,积极推动公共机构建筑、工业园区、企业厂房、物流仓储基地等建筑物屋顶建设光伏项目。

• 4月,上海发布《上海市2023年碳达峰碳中和及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安排》,将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作为重点工作,推动本地“光伏 ”综合开发利用。

• 12月,厦门发布《厦门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将持续推进节能降碳作为重点任务,加快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积极发展“源网荷储”和多能互补,引导企业、园区加快分布式光伏、多元储能、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 1月,重庆发布《重庆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深入推进节能降碳。聚焦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提升工业企业清洁能源替代使用水平,推进用能低碳化、智慧化、系统化。

• 4月,北京发布《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计划和措施》,提出持续推动能源清洁发展。目前,北京已成立由市长担任组长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系统部署了2030年前相关工作任务。

• 5月,青岛发布《青岛市碳达峰工作方案》,将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工程作为重点任务,大力发展新能源,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突破发展海上光伏,积极稳妥推进海上风电,培育壮大氢能产业。10月,青岛发布《青岛市氢能产业园发展若干政策》,提出多项发展清洁能源的财政鼓励政策。

• 7月,杭州发布《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绿色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市绿色能源产业规上工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同时,对储能、氢能、光伏、风电等企业实际投资总额达2000万元以上的产业项目,按实际贷款金额给予最高1%年利率的贴息补助。

• 12月,湖州入选首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在碳效改革方面,湖州在全国首创“工业碳效码”,通过制度创新推动“碳排放双控”转型成效显著。

数字化与智能化

• 1月,北京在《关于北京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中提出,在持续提升能效水平方面,推动各类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升级,依托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实现涉企绿色低碳动态监测、精准控制和优化管理。

• 3月,广州发布《广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建设企业碳排放监测大数据平台,汇聚和分析碳排放数据,提升碳排放管理信息化水平。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在水泥、化工、食品、电子电器等行业实现了能源管理智能化。

• 10月,深圳发布《深圳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率先推进能源数字化管理,成立国内首家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推出国内首个“电力充储放一张网”。

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

• 5月,上海发布《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在“绿色领跑行动”中提出,要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围绕氢能、高端能源装备、低碳冶金等领域,加快低碳零碳负碳等技术创新,突破共性关键技术、重大节能先进装备。

• 7月,东营发布《东营市碳达峰工作方案》,提出打造全国最大的百万吨级ccus全产业链示范基地。政府、油田、院所和企业多方联合成立“东营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全产业链发展联盟”。

• 8月,北京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的行动方案(2023—2025年)》,加大在新型储能、智能电网等方面的绿色科技创新应用力度。

• 10月,深圳发布《深圳市碳达峰实施方案》, 提出要开展绿色低碳关键技术攻关。加大清洁高效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储能、智能电网、冷能利用等重点能源技术攻关力度,重点开展下一代光伏电池、海上风电、氢燃料电池、智能微电网等技术研发,着力补齐新能源关键技术短板。

• 10月,南通在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建成全国首个重力储能项目。如东县以风电、光伏等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体系,为重力储能示范项目验证应用效果提供了基础支撑。

• 12月,厦门发布《厦门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提出把握厦门在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新材料、储能、海洋蓝碳等领域的优势,加强与人工智能、互联网、量子科技等前沿方向深度融合,构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加快科技成果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示范应用。

2023:绿色转型与制造业立市深度融合,低碳新技术需求大

第一、制造业绿色转型与制造业立市整体战略深度融合。在经历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实体经济比重下降后,很多城市意识到制造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纷纷喊出制造业立市、制造业强市的口号。这些城市在制定政策时,几乎都包含了低碳发展、绿色转型的内容,绿色化成为制造业转型的必然选择。5月,上海发布《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把“绿色领跑”作为六大任务之一;8月,青岛发布《青岛市先进制造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北京加强对国家和本市关于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重庆推动现有产业全面绿色转型。

第二、“碳达峰”政策从国家、省级层面进一步向城市落实。2022年末至2023年以来,上海、天津、重庆、厦门、三明、宜昌等城市发布《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重视制造业的绿色转型,这意味着2022年国家及各省发布的《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政策进一步向城市落实。与此同时,《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2023年10月发布,首批碳达峰试点名单11月公布,包括张家口市等25个城市、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10个园区,这些试点区域将探索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的城市和园区碳达峰路径,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2023年以来,多地已经陆续出台地方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第三、新型工业化对能源利用效率、科技创新提出更高要求。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本质区别是绿色低碳发展,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在北京召开,提出将围绕新能源开发利用、工业节能降碳、碳捕集利用、数字化碳管理等领域,催生一批绿色低碳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在提升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方面,《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促进能源数字经济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落到城市层面,多地出台数字化与智能化政策,赋能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技术研究、机构培育、创新应用等方面出台举措。

2024:政策措施颗粒度要更细,绿色制造亟需多元化金融支持

2023年,“碳达峰”政策从省级到地市,逐级推进和落实。其中,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相关政策与实践,已经融入到众多制造业重点城市发展中。那么,不同城市的共同做法、创新实践、待解难题有哪些?

2024年,绿色制造,工业绿色转型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重点趋势?对此,澎湃研究所专访了赛迪研究院节能与环保研究所节能与绿色能源研究室主任赵越。

澎湃新闻:2023年制造业绿色转型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关键词?

赵越:2023年,随着中国制造业绿色转型持续推进,一些新举措、新趋势不断涌现,值得关注的关键词有很多,比如工业碳达峰、碳排放双控、能源转型、新型工业化、绿色制造体系、产品碳足迹、数字化碳管理等。

澎湃新闻:2023年不同城市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有什么共同做法?与城市整体战略有何关联?

赵越:不少城市都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寻求突破,聚焦新型储能技术、重点行业脱碳关键技术,如重力储能、氢冶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

一是南通、通辽、张掖、西宁等多个城市正建设应用新型储能技术“重力储能”。南通在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建成了全国首个重力储能项目。该项目总投资6.5亿元,建设规模为100兆瓦,发电功率为25兆瓦,主体建筑为一座高148米的35层储能塔。重力储能是纯物理储能,使用寿命长、无燃爆风险、容量规模扩展灵活,既适用于电力的调峰调频,也可用于新能源电力的储存与利用。

二是张家口的河钢集团张宣科技与中国宝武湛江钢铁基地,采用氢基竖炉冶炼工艺的氢冶金示范工程取得新进展。中国钢铁行业由传统“碳冶金”向新型“氢冶金”的转变,将从源头上解决碳排放问题。传统冶金工艺,吨钢碳排放约1.83吨二氧化碳,氢冶金工艺可将吨钢碳排放降至约0.5吨二氧化碳,碳减排约70%。

三是东营加快建设中国最大的百万吨级ccus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启用中国首套ccus膜法脱碳工业化装备项目。东营具备较好的ccus应用场景,因此走在技术发展的前沿。作为中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最大的地市,东营副产高浓度二氧化碳尾气超过1000万吨/年,可开展低成本规模化捕集的“碳源”富集;胜利油田适宜二氧化碳驱油的地质储量约15亿吨,预期可形成的“碳汇”规模可观。为进一步做好“源汇匹配”,政府、油田、院所和企业多方联合成立“东营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全产业链发展联盟”,打通油地合作堵点。

澎湃新闻:随着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碳排放强度将成为未来地方双碳任务考核的重点。城市在这方面有何创新实践?

赵越: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可以简称为“碳效”。湖州以“碳效码”为抓手,探索推进工业碳效改革,进行了制度创新,2023年取得显著成效。

湖州市对企业碳效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应用防篡改的识别方法及系统、数智化跟踪技术等创建了企业“碳效码”标识,实现了全域规上企业碳效评价赋码。同时,搭建“碳效码”服务平台,从企业、行业、区域等不同层面实现工业碳效情况的“立体画像”。工业企业可查询了解自身“画像”结果进行转型升级,政府部门可掌握区域内规上企业碳效水平情况进行分类施策。

其创新之处在于加强部门联动和政策协同,利用“碳效码”多场景应用,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和长效机制的建立,激发企业主动降碳增效的内生动力。湖州市级发展改革、经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市场监管、统计、税务、金融、电力等多部门协作配合、建立联动机制,通过制定实施多项办法举措,将“碳效码”结果内嵌到当地产业、土地、税收、财政、金融等政策中,激活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积极性。比如,根据碳效值对企业实施差别电价、水价,开发“碳效贷”“碳惠贷”“碳改贷”等金融产品,支持工业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如今,“碳效码”已从湖州市扩大到浙江省11个地市4.9万家规上企业,预计每年可推动工业降碳500万吨以上。

湖州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意识较强,而且由于浙江省大力推进数字化改革,早在2003年便开始布局建设“数字浙江”,2017年部署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这都为湖州工业碳效改革奠定了基础。

澎湃新闻:为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2023年各地在清洁能源替代、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绿色科技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什么待解难题?

赵越:总体来看,各地虽然意识到绿色转型势在必行,但在发展项目时仍存在路径依赖,习惯性发展比较熟悉的项目,尤其在市场需求较好的情况下,有些地方或企业会忽略绿色转型发展的问题。

清洁能源替代的主要瓶颈在于电网系统尚不完善。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凸显,清洁能源的成本逐渐下降。以光伏发电为例,2023年光伏组件均价腰斩,预计“十四五”期间降到0.25元/千瓦时以下,低于绝大部分煤电。因此,目前清洁能源替代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在发电而在送电。中国跨省区输电压力较大,这是因为风光水资源和需求逆向分布,风光资源大部分分布在“三北”地区,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而用电负荷主要位于中东部和南方地区。此外,由于风光资源的季节性、波动性、间歇性特征,长距离输送需要以智能化的电网调度和管理系统为支撑,而建成这样的系统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投入。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主要瓶颈在于节能技术有待突破、应用缺乏系统性布局,设备更新周期长,企业实施技改意愿不高。目前,中国工业能源有效利用率约60%-75%,存在25%-40%的能效提升空间。阻碍企业进一步释放节能潜力的原因,一是节能技术有待突破,制造业绿色转型终究要依靠技术,只有技术的不断进步才能持续提高能效水平;二是节能技术的应用缺乏系统性布局,局部单体节能无法使节能效益最大化;三是工业设备和装备的更新周期较长,企业不愿提前替代或改进设备,导致节能和能效提升推进缓慢。

绿色科技创新的主要瓶颈在于技术自主研发不足,部分关键技术仍依赖进口。以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为例,目前中国在海上风电、氢能、燃料电池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优势领域存在部分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缺乏原创技术、存在知识产权风险、对政策依赖较大等方面的短板。

澎湃新闻:从全球视野看,中国制造业绿色转型可以借鉴怎样的国际城市发展经验?

赵越:“欧洲首个绿色之都”斯德哥尔摩采取多项行动,推动城市绿色转型,核心是能源转型与制造业绿色转型。中国制造业绿色转型起步晚、差距大,要尽快按照规划的时间表和方向路径落实推进,三方面经验值得借鉴。

一是建立可持续电力系统,以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实现能源转型。20世纪中后期,斯德哥尔摩开始推动天然气替代煤炭作为电力燃料;1972年石油危机后,能源替代种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目前斯德哥尔摩主要电力来源是核能、水电、垃圾焚烧,核电、水电的电力供应来自于瑞典国家电网,两者占瑞典总供电量的80%以上。

二是推动传统产业低碳升级。钢铁、化工一直是斯德哥尔摩的传统优势产业,2016年,总部位于斯德哥尔摩的瑞典钢铁公司ssab,与铁矿石商lkab、能源公司vattenfall联合创建hybrit项目,对斯德哥尔摩周边的钢厂进行燃料技术升级。该项目使用无化石电力和氢气替代传统炼钢所需的焦煤,炼钢过程可降低约90%的碳排放。

三是在保持制造业必要增速的前提下,提升服务业占比。目前,服务业已发展成为斯德哥尔摩主导产业,北欧银行、瑞典银行等金融企业,以及超过45%的瑞典大型企业均在此设立总部。但斯德哥尔摩工业产值,依然占据瑞典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制造业增长速度是全国的三倍,工业不降反增。

澎湃新闻:展望2024年,您认为各地在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时应重点聚焦什么方面?

赵越:2024年各地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的重点应该是更好落实现有的政策,尤其是落实《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中的六大任务、两大行动。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在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时,政策颗粒度应该更细,具体化、可操作性很重要,切忌“上下一般粗”和一味地“高大上”。

2024年距离中国实现碳达峰目标还有不到7年,时间紧、任务重,国家和省级层面的工业碳达峰方案已经发布,为制造业绿色转型指引了方向路径。城市一级应该注重落实,根据产业特点、绿色转型需求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将工作重心从顶层设计转向落地实施,聚焦构建低碳产业体系、能源低碳转型、能效碳效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数字化赋能、产品碳足迹管理、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具体项目,配套全方位实质性的政策支持,务实推进项目落地实施。同时,各地应重视工业园区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重要作用。集中在工业园区的制造业企业,在能源供应和能耗控制、碳排放管理、污染治理、企业间上下游配套方面,可以形成合力。

澎湃新闻:您认为2024年各地在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中,除了清洁能源替代、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等方面,还需重点关注思考哪些方面?

赵越:一是通过金融支持制造业绿色转型。根据相关研究机构测算,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的资金投入规模在百万亿元以上,亟需实质性、力度大的政策举措引导金融资本向工业绿色低碳转型领域倾斜。然而,中国的绿色技术、绿色项目、绿色产业发展因资金不足而受到掣肘。

未来,各地应创新金融产品,对制造业绿色转型项目给予更大的资金支持。一方面,亟需探索同时满足绿色转型需求和金融可持续要求的模式。这是由于制造业本身产业链条长,技术工艺繁多、迭代快,很多绿色技术及绿色项目的收益低、投资期长、付费机制不明确。同时,由于制造业企业和项目绿色转型相关信息分散在各部门,缺乏有效整合,金融机构难以准确掌握企业融资需求,增加了支持企业绿色转型的难度。另一方面,现有的绿色金融政策难以精准支持工业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目前,绿色信贷用于工业节能节水环保项目和节能环保服务的绿色信贷额度不足10%,绿色金融政策也难以覆盖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传统行业低碳转型的经济活动。

二是通过数字化赋能制造业绿色转型。未来,各地在制造业绿色转型过程中,除了工艺技术升级与节能低碳装备应用,还应重视数字化技术对工业低碳发展的赋能作用。《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已经明确提出建立数字化碳管理体系,下一步应该围绕此项任务丰富应用场景,培育发展多项数字化降碳技术凯发k8一触即发的解决方案。

2023年12月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也指出,2024年要稳妥推进工业领域碳减排,开展工业数字化碳管理试点。数字化碳管理是数字经济与双碳目标的有机融合,数字化碳管理市场有望在2024年进一步释放。

教学面试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