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五菱星光共创版双车齐发,震撼上市!新车提供纯电、插混两种动力形式。
作为天舆架构d平台首款超a级双动力车型,五菱星光插混率先吹响号角,上市至今销量突破52000辆,跻身15万内插电式混动轿车榜前3。
总有星光在路上!五菱致力为用户提供极致“质价比”的产品,基于强有力的架构平台和技术储备,伴随共创版双车上市,五菱星光正式完成了双动力产品布局,带给用户从城市到远途出行的多样化选择。
车展期间,产品创新中心/产品营销中心总经理赵奕凡、智能平台首席技术官邵杰、驱动平台首席技术官黄元毅、五菱品牌与市场总监思行共同与媒体进行了深度交流。
交流期间,产品创新中心/产品营销中心总经理赵奕凡表示,我们会在技术层面,不停的强调自己的技术能力,夯实自己的技术基础,进一步提高品牌的溢价。
以下为访谈实录:
思行:各位朋友们早上好,先和大家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思行,负责五菱市场的工作,介绍一下各位领导。第一位是产品创业中心和营销中心的总经理赵奕凡总,首席技术官,刚才发布会上聊的天舆架构的底盘,主要就是黄首席负责,智能平台首席技术官,去年的神炼电池和今天和大家见面的2c快充都是邵杰来负责的。
刚才的价格已经发布了,价格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赵总在柳州飞过来之前给我打电话说,先不要着急做,我打个飞滴过来,给你说一下新的价格,这个价格昨天下午改的。
赵奕凡:这家企业定价格,都是两分钟就改变一次。
思行:7.98万-10.28万元价格区间,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接下来的时间,留给三位总经理和首席,大家主要问他们,核心能力都在三位手上。
媒体:技术层面看到了五菱有神炼电池、天舆架构,也是技术方面新的突破,现在市场上更多的是智能化,我想问一下智能化路径上,五菱后续会怎么做?针对于星光,在营销方面后续有哪些举措?同时会做哪些拉动用户的工作?
赵奕凡:现在智能化发布的时候分两个品牌,一个是五菱品牌,一个是宝骏品牌,实际上天舆架构的体系会共同赋能这两个品牌,是整个企业的技术架构。
那在在智能这一块,有一个灵眸智驾,对于宝骏是用的双目,类似和大疆合作的系统,我们现在是单目的摄象头,现在五菱汽车是单目摄象头,更多会走实用性,质价比的路线,宝骏更多是智能化质驾比路线。针对两个不同人群做不同的等级分类。
所以我们会根据五菱和宝骏品牌的定位,去做不同的技术赋能。
媒体:了解一下随着星光一系列产品的上市,后续在营销方面有哪些工作要做,围绕用户做,有哪那些工作?
思行:后续会把纯电作为核心的产品做整体的营销,大的方向还是产品力上的优势,会重点突出让大家理解和了解,参观工厂等等,更多是想通过大家实地的参观,更多的传递给用户,缤果产品有大量用户群体,也会邀请这些用户一起深刻地了解技术和产品上的能力,大方向是这样的。
赵奕凡:在星光,我们叫做星光共创版,可以做一个剧透,去年11月份上市,在今年的现在推出了星光共创版。后面将要推出缤果的共创版等一系列的共创版出来。
共创版是什么呢?叫做与您共创,星光5.2万用户使用过程中,会进行一些直连,我们的新一代开发时,在去年底从公司来说项目还是op了,后面发现用户对于充电时间的需求、动力的需求、造型的需求,整个尾部的趋势比较拖大,包括转向灯比较小,结合用户需求,也是联动技术中心做了快速的改变。
举个例子,我们整个车尾把保险杠做了更新,黑边显的不那么累赘。充电时间和其他竞品差不多的30%—80%,30分钟时间,通过对电解液的改质,升到15分钟,并且第三方媒体公测来看,这个级别充电非常快的一个存在。
除此之外,可以看到很多用户抱怨,最高车速用不用的到无所谓,但是一定要有。最高车速进行了升级,从最早开发的100千瓦,最终上市升级到了150千瓦。同样ph1最早只有150公里/小时,到现在是185公里/小时,所有对产品的改进都是从用户中来的,所以叫做与您共创版本。
今年一系列迭代开发,继续秉持共创理念,开发更多好的产品,与用户共创。
我个人开了实验车跑了一趟高速,我觉得没有ads不行,所以我要求一定要开发出来,星光就是与您共创的成功。
媒体:看到开年李总来了以后,叫五菱要告别神车时代,我们印象中的五菱制造了很多神车,这些神车火了以后,从巅峰衰落的比较快,告别神车时代以后怎么走,怎么思考,请赵总给我们回答一下谢谢!
赵奕凡:确实在今年总经理新春寄语来看,是非常卷的时代,对于公司应对卷的时代,叫做天下武装为快不破。以往都是一个神车的概念,无论是微光、宏光、之光,三光已经是深入人心了,但是到目前为止,乘用车时代里面,我们提出来了天下武装为快不破,以架构为基础,以体验为核心。天舆架构目前在公司布局了四大平台,包括s、m、l、d平台,d平台就是一车双动力的平台,针对四个平台,引申出非常多的车型。
星光的2023-2024款推出时间大概不到半年时间,得益于在架构上的深耕。什么叫做以体验为核心呢?当车子投放到市场里,用户对车子有更多诉求出来,如何在短期尽快满足一个用户的需求,而不是重新造一款车,未来会围绕单一爆品的思维持续打磨一款好产品应对市场的卷。
媒体:第一个关于技术的问题,刚刚发布的双动力产品,价格上没有对手。其实只要有实体的零部件就一定有成本,不可能无限降低,从五菱的角度,本身通过很大的量从供应商拿到更低的价格之外,从技术的维度,从其他模块技术研发的维度,用哪些方式达成更低的成本,从而实现我们极低的指导价格,能不能举几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