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ai大模型崭露头角的2023年,苹果方面的做法是观望,那么到了2024年,他们显然已经不再认为这一轮人工智能浪潮是“ai炒作”(ai hype)了。继此前300亿参数规模的mm1模型亮相后,苹果又在不久前在ai开源社区hugging face放出了自研的开源“小模型”openelm。
让不少苹果设备用户欣喜的是,openelm与微软刚刚开源的phi-3类似,同样包含了2.7亿、4.5亿、11亿和30亿四种参数版本,这显然是为了部署在端侧运行。然而就在外界认为苹果也会紧随android阵营手机厂商的脚步,将大模型部署到iphone上时,近日的一则爆料泼了盆冷水。
据其透露,苹果公司目前正在重新与openai展开潜在合作关系的谈判,并正在探讨将后者的大模型部署到ios 18上的可能性。
据相关爆料显示,苹果在ios 18上将为spotlight搜索工具、siri、safari、快捷指令、apple music、信息、健康、numbers、pages、keynote等应用带来全新的aigc功能,因此其与openai谈判的核心,是使用后者的技术来为ios 18上基于人工智能的“ai聊天机器人”提供动力。因此有观点认为,按惯例将在今年秋季亮相的iphone 16系列机型中,苹果方面大概率会采用类似三星的操作,使用凯发k8一触即发的合作伙伴的技术来为新机带来ai功能。
那么问题就来了,苹果为什么又会重新找到openai呢?要知道,自当年meta的剑桥分析门丑闻爆发后,苹果方面就一直在不遗余力地通过广告宣传、功能革新等方式,来塑造自己对于用户隐私和安全的重视。2019年并未参加ces消费电子展的苹果,甚至直接在会场外投放了一个巨大的广告牌,上面写着“在iphone上发生的事,就让它留在iphone上。”紧接着。随后他们在ios 14上推出了改变ios广告生态的应用追踪透明度功能,以帮助用户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信息、保护自己的隐私。
特别是在对于用户数据的处理上,苹果一直以来的理念都是“on-device”,即能在设备端完成的事情,就坚决不用云端来处理。比如iphone上的siri、照片库自动生成回忆、文字识别、一键抠图等功能,就都是基于“on-device”实现,数据的交换、计算和存储都发生在本地。而苹果不会主动窥探用户的隐私,这也是在面对android手机的使用体验逐步提升时,苹果打出的一张牌。
事实证明,这一策略在当下这个大家越来越重视个人隐私的市场环境里,确实成为了相当多消费者选择苹果产品的理由。如果有可能,苹果的最优解肯定是在iphone上部署端侧大模型,毕竟作为目前最普遍的通用计算设备,用户的手机中存储着大量隐私信息,上传到云端的过程更是几乎无法避免数量泄露的风险。况且大模型需要海量的语料进行预训练,也就导致了相关厂商有充足的动力去窥探用户的数据。
相较通过云端向用户提供ai大模型的能力,端侧大模型既使用了手机soc的闲置算力资源、又减少了数据传输这个过程,堪称是一举两得。同时,苹果自研的openelm也适合在端侧部署。
然而遗憾的是,从苹果方面目前所公布的数据来看,开源的openelm在性能上只能用“平平无奇”来形容,在常见的评测指标中,openelm几乎被微软同期公开的小模型phi-3碾压。以衡量大模型性能的测试集mmlu为例,phi-3的得分为70,而openelm则只有30。